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内部-凯发备用

 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内部-凯发备用

四川大学图书馆 四川大学图书馆内部

时间:2022-11-28 18:49
正文资讯

一般人印象中,北方面,南方米,但成都人却不是这样,他们喜欢中午吃上一碗素椒面,或是红油抄手儿。特别是冬日里,冒着热气的素椒杂酱面端上来,面条筋道,浇头香辣,令人食欲大开,一碗下肚,全身舒畅,暖胃又暖心。

在成都,有着这样一家面馆,它隐藏在四川大学图书馆背后,承包了大半个川大人的胃。它有一个洋气的名字叫"本来面目 old face",馆采用中英双语菜单,被人戏称"英语没过四级不敢进"。

我们来到本来面目时,恰逢饭点,虽然下着冷冷的雨,但面馆内外还是坐满了人。

在双语菜单中看到面条、饺子、抄手、米线,甚至连汤圆都有,价格也不贵。因为面馆靠近图书馆和留学生楼,所以生意一直很好,尤其是留学生比较多,据说最爱的就是素椒杂酱面。

“本来面目”走红于网络的中英文双语菜单

2008年,53岁的李志军在四川大学图书馆背后,盘下了原本是咖啡馆的小铺子,开了家面馆,至今已经10年。

最开始出名是在师生间口口相传,后来因为一份中英文的双语菜单红遍网络。李志军却笑嘻嘻地说:“没啥呀,我也只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位食客。”

老板李志军年逾60,依然精神很好,事事亲历亲为

李志军的母亲曾是学校的教职员工,他自小在川大长大,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。小时候,他在校园的土丘树林间玩耍;长大后,虽然历经了各行各业,但一直没离学校太远。

他自小爱吃,虽然幼年家中清贫,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拦吃货。“我小时候,担担面是挑着扁担卖的,量很少,3毛钱很小一碗,两三口就吃完了,但真的好吃。”这个滋味一直记挂在他心头,随着时间酝酿出挥之不去的美味。

店内招牌素椒杂酱面和李志军小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

以至于在数十年后开了面馆,他凭着儿时记忆,复原了心心念念的素椒杂酱面。红油要辣香兼备,芝麻酱的醇厚,红酱油的甜鲜,使麻辣变得醇和,最后一点醋,一点葱花,交织出层层叠叠绵绵不绝的口感,微麻微辣,香浓爽口。

他很喜欢给客人拌杂酱面,熟稔利落地动作,让每根面都沾满了香酥细密的肉臊子,他笑眯眯地告诉我们:“这样拌匀了才好吃”。隐藏吃法是加酸菜,咸味可口的酸菜,让香浓爽口的杂酱面更具风味,是画龙点睛般的存在。

李志军在给客人拌面

“对于留学生来说,素椒杂酱面有点像意大利面,比较适合他们的口味。 "他表示,自己做双语菜单就是为了这些留学生,让他们更方便看懂下单。以前的菜单是请教授帮忙翻译的,后来去年女儿女婿放假来帮忙,重新更定成了现在版本的双语菜单。

"很多老师带留学生过来,然后老师给他们翻译,介绍给他们吃。菜单是有英语版的,他们能看懂。我们会推荐一些,他们有些会说一点点中文,但是都可以沟通。 "

厨房一览无遗,浇头种类丰富

李志军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个60余岁的老人,总是满脸笑容,身子骨硬朗,条理清晰,精神矍铄。

每天早上6点起床,鸡杂一点点洗干净,猪肉切碎,牛肉烧好,葱、白菜、韭菜新鲜切好,包饺子抄手……有条不紊地和员工准备当天地开业。

等到清晨7点就迎来了第一批苦读的学子们,下单、收钱、做面、洗碗……一直要忙到下午2点,他又马不停蹄地去买菜,洗干净方便第二天切,晚上继续做生意,直到19:00关门,打扫完卫生才休息。

留学生也心心念念这口素椒杂酱面的滋味

“川大图书馆每天起码有1000人,有的学生天天都要来吃,即便中午不来,晚上也要来,不吃我家面就感觉少了点儿啥。”

李志军宁愿贵点都不愿意在原材料上省钱,因为近乎严苛的要求食材卫生,开了10年的馆子,从来没有一位客人说吃了闹肚子的。有时候店里休息,学生去外面吃了几天,都惦念地不行,对他说:“我吃了几天外面的饭,就肠胃不舒服了,还是要在你家吃。”

红油水饺皮薄馅足,一口下去肉汁混合白菜清甜,十分满足

渐渐地,师生们都和他熟悉起来,彼此成为朋友,可以刷脸点餐。“刘教授,今天还是二两素椒 白菜吗?”

熟了,客人开始“提要求”,说吃不得辣椒,喊他做不辣的面。他就做了蘑菇面,汤须是熬了几小时的鸡汤,浇头丰富,是滑嫩的蘑菇、清甜的番茄、脆爽的玉兰片,却是原汁原味的鲜美。常常一碗面条吃完,汤也喝得一干二净,可以说是这家店除了素椒外,人气第二的面了。

他实在得很,1两面做出了2两的气势,最开始才2.5元/两,随着物价今年最终涨到了7元/两。“再不涨价,就真的入不敷出了。”

煎蛋是溏心蛋,一碗面 一碗煮白菜,营养又美味

中午12:30,面馆员工正在后厨忙碌

时值饭点,李志军和员工忙前忙后,跟客人们聊天打招呼安排座位,一股实实在在的信任温情充斥在面馆。

在手机支付还未盛行的年代,有时候客人没带钱要走,他强求对方一定要吃面,却不刻意收钱,喊空了拿来。

有位教授吃碗面忘了拿手机,李志军小心收了起来,等人来拿。“我捡到过手机、电脑、书、准考证,什么都有。他们知道丢的东西在我这儿,就很放心,隔两天再来拿的也不在少数。

看着学生们开心地吃面,李志军也很高兴

他自己有小孩,孩子大了也有家庭,他现在把学生也都当成自己娃娃一样。

好几年前,有个山东姑娘,毕业后去红旗连锁做主管,结果不顺利就离职了。她跑来跟他说:“我暂时没工作,在你这面馆帮忙打工可以吗?”在其他阿姨都1800工资的时候,给那女孩2700/月的工资。

李志军用着自豪地口吻说:“她很勤快,包饺子特别快,在店里干了两年,后来去了旅游大公司。”甚至姑娘生病也是他亲自送到医院去治,差不多算是半个女儿,直到现在还时不时地回来看他,过年过节也会送祝福。

鸡杂米线也是店里的“爆款”之一,来晚了吃不到

从图书馆复习出来,学生们一般就会拐到这边后面来一两素椒杂酱,加上一份白菜,味道美滋滋,学了一上午的疲惫一扫而空。有时候去晚了,鸡杂米线都没了,做完实验再去的理科孩子们只能暗下决心明天早点来。

那时候去图书馆想到到了饭点还能吃碗面,就觉得很开心,那时候开心真简单。”在川大毕业了8年的茄子君回忆道,他现在只要路过都会回来在吃上一碗面。

留学生专门错过饭点,来这里安心的吃一碗面

而来自爱尔兰的布莱恩说,他每天都会来这里吃面,他爱上了这家面馆。 "每天我都来这里吃面,很便宜也很方便,离学校很近。我认为这个面非常好吃,香辣可口,我也很喜欢辣的美食。 "

除了川大师生,还有慕名而来的食客,通常第一次来的客人会问什么好吃,阿姨就笑着说:“我们家什么面都好吃。”他们往往表示,味道特别好,的确名不虚传。 "就是听朋友介绍,来体验一下味道,特别有成都苍蝇馆子感觉,接地气又很温馨。"

14:00,虽然还淅淅沥沥下着雨,这里依然有不少人来吃面

隔壁桌坐了几位教授,边吃牛肉面边讨论着怎么讲课;背着大书包的考研党们,埋头在寒风中专心吃,用一碗鸡杂面 煎蛋缓解压力;苦逼写论文的间隙,学生们来这里坐一坐,点二两素椒杂酱面饱腹;住在附近的老人们,多年来吃惯了红油抄手,再加上一碗煮白菜,心满意足……

李志军今年已经63岁,他笑说:“再过两年我就可以退休了,也不知道老房子拆迁后,面馆还在不在,能做一天是一天吧。”

坐落在不起眼小巷子的面馆,每天都热热闹闹,学生们都爱来这吃

地址: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图书馆背后

营业时间:7:00——19:00

后记

在成都,面条不仅仅是面,更是调料的载体,一口下肚有咸有酸有香有辣,那是坚持寡淡的人无法享受的小确幸。

很幸运,在培养莘莘学子的川大,有这样一家美味又安心的面馆。从某种角度来讲,它悄悄在不经意间治愈了成都未来的栋梁们,让他们更好地成长。

作者:林投

图片:曹鸿禹

编辑:林投

设计:蒋莉、棐溪

漫成都小编微信:jinshanmama2014

  • 联系凯发备用
  • 公众号:徐拾记凯发备用官网
  • 微信:xincanshu
网站地图